【南方日报】肿瘤爬进心脏、堵塞肝脏,广东医生“双线操作”完成超高难度手术
从下腔静脉长出的恶性肿瘤,沿着血管爬了20多厘米钻进右心房,还沿路堵塞了肝脏的血液回流,导致肝脏淤血病变……放在48岁的万女士眼前的只有一条路:接受“开胸、开腹、体外循环、自体肝移植”的“组合式”超高难度手术。
此前,同类手术在国内只有一例报道,是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团队在2019年完成的,因此,这次万女士也找到了中山一院心脏外科主任、教授吴钟凯。吴钟凯领导的多学科团队耗费14小时“双线操作”,一方面将巨大的肿瘤从万女士身体中抽丝剥茧地拔除,同时还把肝脏取到体外“修整复原”,再重新移植回体内。万女士术后恢复良好,于1月3日出院。

患者给医护团队送上锦旗
多学科专家联手制定手术方案
约2个月前,万女士腹部出现隆起,但她因工作繁忙并未重视,直到出现胸闷咳嗽才到当地医院就诊。医生为其进行CT检查后发现“下腔静脉至右心房巨大肿物”,万女士一度生命垂危,由女儿带着到中山一院求医。
吴钟凯接手时,万女士的腹部已像个皮球般鼓起,致其呼吸困难、心跳加速、双下肢严重水肿。检查后,吴钟凯诊断其为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。
下腔静脉是人体最大的静脉,收集下肢、盆部和腹部多个脏器的静脉血。影像结果显示,万女士的情况非常罕见,是原发于下腔静脉的恶性肿瘤,肿瘤沿着血管向上爬,已经突入右心房5厘米,同时堵塞了肝静脉的回流,可能侵犯肝中及肝左静脉并形成血栓,肝脏出现继发淤血改变,还有大量的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。
常规简单的手术无法治疗如此复杂的肿瘤,而万女士的病情也不容许保守治疗。征得家属同意后,多学科专家联手制定了一个“向死而生”的大胆方案——
早在2019年,中山一院多学科专家团队就完成了国内首例、世界第二例联合肝切除自体肝移植的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切除手术,患者目前仍健康生存。
相比于上一位患者,万女士的肿瘤更大,手术难度也更大。一方面,需要先将肝脏整体移除,才有空间完整切除下腔静脉肿瘤、重建人工血管,进而把肝脏重新移植回来;另一方面,手术中血栓有脱落并进入心肺的风险,考虑通过体外循环辅助完成手术。
充分听取多学科专家提出的意见后,吴钟凯最终定下了“体外循环辅助下腔静脉至右心房恶性肿瘤切除+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+体外肝修整+自体肝移植”的手术方案。这是国内第二例,也是中山一院的第二例,同类手术在世界范围内也屈指可数。

医生查房
多学科“双线操作”14小时完成手术
2023年11月30日,手术正式进行。
由于需要进行胸腹联合切开,手术创伤巨大,麻醉科主任冯霞组织副主任医师陈宇和医生王晓娥负责实施麻醉,采取阿片药物及肌松药物节约的麻醉策略,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,同时使用经食管超声等高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为手术保驾护航。
按照方案,医生团队要先在体外循环下切除肝脏和下腔静脉肿瘤,再使用人工血管重建下腔静脉;同时,“双线操作”在体外对肝脏进行修整,最后完成自体肝移植。
在现场各学科专家默契配合,严丝合缝地执行手术方案——
首先,肝移植科副主任医师鞠卫强带领副主任医师陈茂根及医生郭义文、董宇祺上台,开腹对肿瘤进行游离;在肝移植团队控制好门静脉之后,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王冕上台,在有限的空间内沿着肿瘤仔细耐心地向远端分离。
随后,医生们默契地轮番上阵,吴钟凯带领副主任医师周立和医生冯康倪、黄穗青上台,开胸建立体外循环;鞠卫强团队将肝脏连同下腔静脉肿瘤一并移出体外;吴钟凯团队在体外循环辅助下使心脏停跳,把侵犯右心房的局部肿瘤完整切除。
由于没有长度、直径合适的人造血管,而且下腔静脉壁受肿瘤影响变得非常脆弱、吻合难度大,最终,王冕用两条分叉型人工血管的主体部分重建了下腔静脉。
与此同时,“双线操作”的另一边,鞠卫强团队将切出来的肝脏置于体外修肝台中,开始体外低温肝灌注并保存。野蛮生长的肿瘤几乎占据腔静脉全部空间,医生团队将其连同肝后下腔静脉完整切除,取净血栓并重新打通右肝静脉,再将三支肝静脉开口整形为一个开口,吻合至人工血管,将肝脏重新植入。
整个手术共耗费14个小时。在心胸外科ICU主任、教授陈光献团队的照料下,万女士术后9天顺利转回普通病房,逐步拔除全身引流管,下床活动。复查CT显示,万女士体内的人工血管通畅,肝脏血供及功能良好,肝静脉血流通畅,已达到出院标准。
“成功实施这个超高难度手术,展示了中山一院在医学领域的领先水平和创新能力,以及不畏艰难、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决心。”吴钟凯 认为这个手术涉及多个器官的重建,极具挑战性,希望能为国内外同行提供借鉴和启示。
记者/钟哲 通讯员/梁嘉韵
报道链接:
报道日期:2024-01-03